动力
电池行业成了中、日、韩的天下,近几年该格局愈加无法撼动。淘汰赛结束,循环赛开始。三者内部实力对比不断变动,远未到固化的程度。
韩企大放异彩
今年1-7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53.3GWh,比去年同比降16.8%,反映了全球
电动车市场仍未走出疫情阴霾。但是韩系动力电池的强势崛起,令人瞩目。LG化学以14.28GWh出货量,从第四升至第一,增长97.4%,领先宁德时代的13.52GWh。
不过需要指出,在中国范围内,宁德时代仍是老大,LG化学位居第二。“中国区”赛事成绩与“全球总成绩”存在落差,但中国电池市场仍不失为全球“定调”的地位。
从全球市场份额角度,排名依次为LG化学(26.8%)、宁德时代(25.4%)、松下(13%)、三星SDI(7.3%)、比亚迪(5.6%)、SKI(4.5%)。
其中,三星SDI装机量3.89GWh,劲增52.6%,超越比亚迪,排名升至第四;而SKI以2.39GWh的装机量,排名前移3位,仅落后比亚迪0.59GWh。
这三家韩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38.6%,比去年的15.9%翻了一番还多。
在今年4月底的时候,LG化学已经坐到第一的位置上,当时三星SDI排名第五,SKI排名第六。1-7月排名与1-4月相比,三星SDI前进一位,其余未变。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出货量同比下降41.8%,总计为17.5GWh。7月,宁德时代装机量2.18GWh,环比下跌7.2%,市占率也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不过,宁德时代正在加大高镍电池的产能,谋求夺回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席位。面对LG化学占优的欧洲市场,宁德时代与宝马签订了11年供货合同,并同时为大众供货。德国工厂建设完成后,宁德时代将有望在欧洲与LG化学展开竞争。
而韩系三家企业,出现装机量“停滞”的时间是4、5月份,这是欧美疫情刚开始闹大的时候。这就很明显了,韩系的客户遍及欧美和中国,而中国电池企业的客户则大多集中于国内。
中国的EV生产,先于国外萎缩,也先于国外复苏。复苏势头从6月份进入高潮,但在此时宁德时代的反攻力度,却比预想的要弱。这就让人对其全年能否保住老大的位置,产生了怀疑。而韩系在6、7月份的反弹力度,超过宁德时代为首的中企。
全球订单与“中国区”决胜
LG化学的成功道理很简单,吃下特斯拉中国的大部分订单,赌对了欧洲需求,让LG化学电池业务插上了翅膀。雷诺ZOE和保时捷Taycan也是其重要客户。
三星SDI电池主要装在大众高尔夫和奥迪e-tron上面,当然还有福特Kuga(翼虎海外同款车型)PHEV和宝马330e。
SKI则集中于现代起亚的EV车型。SKI为大众在美国的MEB电池订单,在佐治亚州新建电池工厂,但2022年才会竣工(大概率延期)。
暂时而言,LG化学和三星SDI的业务健康度更高一些。而特斯拉中国的订单,几乎达到塑造电池行业的地步。
在白名单限制取消后,日韩企业都迅速回归中国。三家韩企,加上松下,对华电池行业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
剔除疫情影响因素,韩系电池的崛起,不过是将欧美市场优势,在中国市场上逐步兑现了而已。白名单将韩系和日系电池挡在外面4年,利用这4年,中国培养出完整的电池产业。现在大家都没有补贴了,可以正面比拼技术底蕴了。
路线之争
三元和磷酸铁锂路线之争,众所周知。而新能源补贴退坡后,整车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曾经被搁置的磷酸铁锂成本优势又被重视起来。
宁德时代的CTP方案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虽然都是从电芯直接到电池包的“无模组化”,但宁德时代的做法是不改变三元电芯,深度参与整车电池架构设计,减少无效空间,从而提升能量密度;而比亚迪则走电芯扁平化路线,提高空间利用率,从而提升能量密度。两者从不同路线实现降成本的目的。
目前,磷酸铁锂价格为0.85-0.95元/Wh,三元锂电池则是0.95-1.05元/Wh。以60kWh电池估算,两者成本差距可达万余元。前者占优。
不过,无模组化意味着对电芯一致性和电池控制管理的要求更高。鉴于三元锂电池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更大,宁德时代面临更大的技术考验。
而特斯拉的无钴倡议,目前响应者不多。就算不考虑钴供应问题,钴的价格已经涨上天,只算成本,低钴的NCA(含钴2.8%)也将打败NCM电池(含钴10%)。
国内软包和圆柱电池出货量连续走低,导致中企遇到困难。
而欧洲车企正相反,他们一向倾向于软包方案。LG化学与SKI在欧洲都走软包路线,而三星SDI和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样,是方壳电池的忠实信徒。宁德时代成功用方壳方案实现80%镍正极方案(811电池),打破了811电池只能做圆柱体的认知。
日本貌似只有一个松下能打,但其实日企在电池关键材料上的掌控力,让日企成为隐形大佬。去年夏天因为日韩矛盾,三星SDI和LG化学电池隔膜被日本东丽和旭化成断供。虽然SKI宣布救场,向国内对手提供隔膜,但从韩国立场迅速软化来看,SKI并不能实现完整替代。
特斯拉从坚定的圆柱电池支持者,正在转变成圆柱和方壳方案的平衡者。过渡到方壳,也是早晚的事。宁德时代虽然因为针刺试验与比亚迪打了一阵口水战,但方壳占优,它们均能受益。
就短期而言,8月份的装机量数据很快就会出炉,中企的反击是意料之中的事。中低端车型的“机海”战术(特别是来自五菱的助力),也许仍继续奏效。
中期(2-3年内)而言,韩企崛起不一定会成为固定局面,其中最大的变数,就在于电池方案是否向头部中企擅长的方向走。
从长远来看,各家暂时都拿不出一锤定音的超级方案,将对手秒掉。优势电池企业仍继续打磨有效空间利用,一点一点提升能量密度,再靠规模压低成本,将对手持续放血,进而逐出场外。一句话,动力电池竞争仍将是消耗型的,消灭对手的过程血腥而漫长。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