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联手巨资争夺 “白名单”废止 中国锂电池盛世背后:狼已进门

时间:2021-04-22 09:11来源:每日资本论 作者:白开水的思考
点击:
       欧美不约而同地瞄准了锂电池市场。
 
       近日,外媒报道,欧洲国家准备投入约73亿美元发展电池产业,瑞典Northvolt、Britishvolt、法国Automotive Cells、特斯拉、德国大众都是受益者。美国也不甘落后,近期宣布,未来8年,美国政府将投资1740亿美元(约1.1万亿元),赢回电动汽车市场,并要让“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表示,2019年欧洲的投资已经达到600亿欧元(71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三倍。这笔资金投向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电芯、组装到回收。到了2030年,中国将会占据全球电池生产的59%,欧洲31%,美国6%,韩国1%,其它地区3%。
 
       这组数据或让众多国内投资者松一口气。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稳稳地坐稳了全球第一个宝座。即便是欧美砸重金争夺,与中国市场份额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请记住,谁拥有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拥有统治行业的权杖。
 
       但这是全部吗?如果抛不开市场份额的数据分析,那么很难看清锂电池盛世之下的隐忧。
 
       在记忆稍微有些模糊的2020年9月7日,一则“宁德时代即将放弃811电池,将内部研发重心转向523体系”的传闻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其大跌8.74%。面对动荡的股价,宁德时代官方紧急辟谣:“短期内811仍将作为宁德时代的主攻战略,宁德时代并没有放弃811电芯,多条线路并行一直是公司发展电芯业务的核心思想。”辟谣后,宁德时代股价有所回升,但其市值较上一个交易日缩水了超400亿元。
 
       811电池全称是NCM811三元锂电池,作为也是国际市场上量产规模最大的高镍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竞相追求高续航里程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的811电池成为最闪耀的存在。通常,400公里续航以下的车型用磷酸铁锂电池最合适;500公里到700公里续航的车型用523或523高压三元锂电池最合适,而700公里续航以上的,现阶段只有811电池一种产品更合适。而700公里是燃油车最底线的一个续航里程,突破700公里续航里程也是打败燃油车的一个必经之路。
       中国锂电池是两条技术路线并举,但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多数。问题是,在市场规模第一的大背景下,很多人盲目地认为,在锂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也占据了优势。但通过宁德时代放弃三元锂电池的谣言,逐利的资本瞬间让人明白,即便技术路线选择上,我们并不占优势。
 
       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案例。特斯拉国产后其价格一降再降,不断挤压国内电动汽车厂商的空间。但特斯拉电池着火、电池续航里程缩水等问题不断曝出——不好意思,国产Model3基本都采用国产磷酸铁锂电池。此前,特斯拉使用的日本松下和韩国LG化学的电池。
 
       很显然,被捧成神的部分中国锂电池厂商与国外的差距一目了然。当然,这里肯定会有部分看官不同意,但不管愿不愿意,现实就是现实。
 
       不否认,目前,国内厂商在负极材料、电解质等研究上,都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接近,但在锂电池隔膜、能量密度等核心技术环节,差距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味地沉醉在规模第一数字下,最后倒霉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前些日子看有报道说,国内电池厂商现在又牛了,走向了海外市场,到海外建厂、研发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国内的家电企业。作为国内竞争最为充分的一个行业,家电企业经历拿到电池行业来说,非常具有可比性。
 
       表面都牛气冲天——海外销售、海外建厂、收购日本家电等。但细品下来,首先是国内家电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附加值较低。以中国彩电某龙头品牌为例,在国内市场占据第一大份额,但该品牌却是以三星、LG相同尺寸产品一半价格的竞争者身份出现,“并没有作为一个中国品牌去竞争,根本无法与三星、LG平起平坐”。
 
       其次是核心技术还是没拿在手里。比如,传感器却是家电智能化路上的一块“短板”。中国传感器市场上,中低档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最后品牌认知度。事实上,在大多数领域,国产品牌在国外市场的美誉度并不高,与同级别国外品牌产品在海外市场竞争,我们大多依靠“性价比”来取胜。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电池企业的保护期已过。去年6月,中国动力电池“白名单”废除,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国内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具有代表性的电池企业,正式直面外资电池企业入华挑战。2019年底,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1批)》,搭载外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首次在中国获得补贴。
 
       请注意,外资电池生产企业已经逐步参与到了中国市场的竞争。2019年1-9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仅为0.35%,而2020年1-9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高达15%。
 
       “狼”进门了。如果国内厂商还沉浸于市场规模的数据,那么作为新兴产业可能又要步入传动汽车的老路了。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 欧美全面 “围剿” 下,中国锂电全球化的势与劫

    一场政治风暴再次席卷中国锂电江湖。
    2024-05-22 14:48
  • 锂电装备面临反向"卡脖子"?欧美盯上了中国企业

    从精密数控机床到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曾给中国人带来不少卡脖子的痛楚记忆,部分学者及媒体,甚至也煞有介事地对此进行过理论总结,宣称欧美在相关领域垄断地位是工匠精神或自由市场结出的果实。 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中企在
    2024-03-12 11:08
  • 霍尼韦尔:电池超级工厂正在欧美地区崛起

    日前,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板材制造和超级工厂行业负责人迈克尔·肯内利(Michael Kennelly)在媒体活动上指出。
    2023-09-21 10:19
  • 日韩欧美固态电池之争,谁将胜出?

    近年来,凭借安全、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固态电池大火,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在该领域,国外布局较早,但国内该产业发展正在提速。 之前,电池联盟已经盘点过国内固态电池产业,现状是半固态电池将快速产业化,全固态电池或将2030年前后产业化。 本期
    2023-08-25 21:34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亟待破局,欧美日发展经验可鉴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对欧洲、美国和日本在相关政策落实和商业推进举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023-05-23 08:44
  • 欧美或2030年前摆脱中国电池供应链依赖

    日前,据海外媒体报道,高盛(Goldman Sachs)的预测报道称,到2030年,美国和欧洲可能通过1600多亿美元的投资支出,摆脱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的依赖。
    2022-11-24 10:00
  • 欧美相继入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迎新变局

    在全球能源危机风险加剧的背景下,美国计划将能源战略重点从化石燃料转移到电动汽车、太阳能、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从去年开始,美国就在汽车电动化转型、电池产业链自主研发与生产等方面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 日前,美国能源部宣布,将从去年通过的《两党基
    2022-11-11 08:59
  • 欧美电动汽车电池需求暴增,韩国电池制造商营收将迎大幅增长

    据外媒报道,韩国电池市场追踪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LG 新能源(Energy Solution)、SK On和三星SDI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实现收入和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因为它们正在竞相满足美国市场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电池需求。
    2022-09-22 10:03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