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
电池置换期将至,废旧
电池回收、处理问题成为行业难题。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已刻不容缓,也成为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在北京举行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共建共享回收服务体系启动仪式,来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以期落实国务院加快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体系。
回收亟须规范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关注到了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动力电池回收话题也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热议动力电池回收的背后,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与之相伴的动力电池退役问题。
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初具规模,全年销量1.8万辆,此后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608万辆,动力蓄电池累计装机量超290GWh。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233GWh。
从使用寿命来看,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8年,有效寿命为4-6年。招商证券研报分析称,如果按照动力电池4-6年的使用寿命来测算,2014年生产的动力电池在2018年开始批量进入退役期,预计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
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如期而至,退役后的动力电池何去何从正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动力电池退役规模数量非常大,一旦处理不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危害。
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了动力电池回收相应的扶持。2018年2月,工信部等就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2019年底,工信部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其销售地区建立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去年9月1日,《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开始正式施行,新增了新能源汽车拆解规定。
在政策红利及市场前景的双重驱动下,不少车企及动力电池企业都开始布局相关业务。市场开始起步,王秉刚等业内专家认为,虽然千亿规模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即将到来,但当前仍需纲领性的法规文件,来规范市场的发展。
直击动力电池回收痛点
当前退役动力电池主要有两种回收途径:一是对符合能量衰减程度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二是对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回收再生利用。
近几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点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参与度也在增强,但就整体而言,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正规军”力量薄弱,电池回收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回收渠道不成熟、电池标准不统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网点重复建设等。
“共建共享回收服务体系将充分吸纳行业优质网点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致力于打造高效、共赢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络,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利用,助力退役动力电池规范移交、精准回收。”共享共建服务体系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纳入共建共享回收服务体系的包括整车企业售后服务机构、电池企业维修站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站点、综合利用企业基地、第三方网点建设机构等,这些优质网点资源均具备回收服务网点建设的先天优势,在已有基础上按照网点建设要求进行改造升级,最大程度上盘活存量资源。对于偏远地区的网点,将组织网点建设方与使用方共同建设,实现成本分担。
“共建共享将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和绑定,有效杜绝动力电池回收网点的重复建设,另外,更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更充分的信息和数据共享,也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有望迎刃而解。”一位整车企业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对共建共享回收服务体系的肯定。
据悉,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目前全国已完成40余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的规范性评估工作,按照计划,今年评估的网点将再增加100个以上,预计明年实现全国覆盖。
在共建共享的框架下,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准入机制,提升网点准入门槛和标准;同时构建共建共享网点信息化线上运维平台,实现工单全流程管理;网点运行监控实现数据线上接入,保障网点安全运行,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构建网点动态评估工作机制,规范网点建立退出机制。
通过“网点建设-制度流程-网点运维-网点监督”的全流程把控,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对动力电池回收网点的数字化、智能化动态管理。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