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前实现“绿色”氢能目标,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

时间:2024-06-06 08:22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张菁娟
点击:
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创纪录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中国将超额完成国家氢气生产目标,巩固其在全球电解槽和氢动力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挪威能源咨询公司睿咨得(Rystad Energy)6月5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和氢气消费国,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安装约2.5千兆瓦的制氢用电解槽。
 
报告预计中国每年可生产22万吨绿色氢气,比世界其他国家总和多出6000吨,超过了2025年20万吨的国家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3月23日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公司Integral的创始人中西表示,绿色氢气产量的增长将有助于满足中国对氢气的总体需求,预计2030年后中国对氢气的需求将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使用化石燃料和工业流程生产的氢气产量预计将下降。
 
“2040 年后,绿色氢能市场将迎来繁荣发展,因为绿色氢能的平准化成本开始成为(中国)所有生产方式中最低的。”中西在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 2024)上说。
 
6月4日,FCVC 2024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开启。大会以“聚力创新,氢动未来,坚定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氢能领域开发者、投资者和相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氢能产业发展。
 
2023年4月13日,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氢枫能源)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重磅发布第一代吨级镁基固态储运氢车(MH-100T),标志着氢气储运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视频截图)
 
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在2022年的《规划》中就明确了,氢能是未来中国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各项氢能政策的出台,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氢气产量规模也逐年扩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氢能产量约3550万吨,但绿氢在全国氢产量中占比仅1%。
 
氢能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等,目前我国氢能以灰氢为主。灰氢来自煤炭制氢、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气,属于直接制氢,成本较低,但需要消耗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绿氢是指在新能源发电的基础上,通过电解水制成的氢。这种制氢方式碳排量非常低,但成本较高。
 
中西称,在中国加速推进去碳化进程和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等举措的影响下,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绿色氢气总供应量将超过7000万吨,占全国氢气总供应量1.18亿吨的近60%。
 
他补充说,伴随着钢铁行业的氢能利用,以及交通领域成为氢能应用重要领域、先导领域,到2050年,中国的氢气消费量预计将从2025年的4000万吨增加到1.19亿吨。
 
2024年3月21日,长春,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完成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首次实现了氢能列车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
 
报道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指出,其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最后一公里”。
 
报道认为,与乘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在卡车和公共汽车等重型和长途车辆上的应用潜力更为迫切。而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关键。除此之外,商业模式不清晰以及来自电池电动汽车的竞争,都是阻碍氢动力汽车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此前表示,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一直在大幅度下降,但预计要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与纯电池电动车、柴油车相比将才具有竞争力。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2日,西班牙帕尔马,一辆以氢能为动力的公交车在路上行驶。
 
近年来,全球氢能源加速发展,成为各国能源技术革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交通领域的氢能应用受到多国高度重视。
 
2022年下半年,印度、法国、新加坡和韩国都提出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其中,韩国计划到2030年,普及3万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60年交通运输领域对氢气的需求量,将比2030年增长近30倍。还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超过890万辆。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氢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