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春天,办了十几年工厂的鲁冠球当选了市里的劳动模范。然而,此时的鲁冠球心中却充满了焦虑。他创办的4座工厂都陷入了经营困境,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他的面前,是苦苦的支撑下去?还是另谋出路?
在这个节骨眼上,鲁冠球做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20年前的1961年,一心想做“城里人”的鲁冠球与夫人以及当地的5位农民创办了一家名为“宁围金一”的五金厂,鲁冠球的创业史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到了1981年,已经将工厂办得初具规模的鲁冠球仍苦于没有一款拳头产品,最终他把目光聚焦到了汽车的零配件“万向节”上,这也正是后来万向集团这个名字的由来。
为了不跟国营企业竞争,鲁冠球另辟蹊径专门生产进口汽车的万向节,给洋人做配套。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具备“走出去”意识的民营企业。也正是在这一年,鲁冠球关掉了一手创办的4个品牌中的3个,只剩下了“宁围万向节厂”这一块牌子。把5个手指头捏紧,做1个产品才能叫拳头产品。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万向集团在鲁家父子的带领下发展成为了一家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企业,并且还在以年均25.89%的速度递增。直接或间接控股十家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涉及制造、能源、汽车、金融、农业、资源等领域,仅在美国14个州就有近1万3千多名员工,每年在美国本土实现产销近40亿美元。
然而在这位“浙商”名片、“教父级”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心中一直都有个造车梦。
鲁冠球曾说“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儿子成功不了,我孙子继续。”这“愚公造车”般的坚持背后是他对市场独到而敏锐的嗅觉。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于2009年才出台,但早于此政策十年前,鲁冠球就已经开始了相关领域的布局探索。
1999年,鲁冠球正式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并定下了“
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我要为杭州人民造一辆纯电动汽车,大气、大方、没有污染,大家都买得起也都喜欢。” 这是在2002年杭州第一届工业兴市大会上鲁冠球向全市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
同年,万向自主知识产权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相继研发成功,第一辆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也随之研制出来。
但,万事具备的万向,因为没有牌照,却一直进不了场。
这一次,无奈感又上鲁冠球的心头。由于一直没能拿到国内的汽车生产资质,万向生产的
电动车只能以示范运营的“无名分”方式上路行驶。鲁冠球依然没有放弃,到国际市场上伺机突围。
2010年,万向集团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电芯及电池生产基地;2012年,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2014年,万向与对手李嘉诚大儿子李泽楷进行了19轮竞价后,最终成功收购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的美国电动车品牌菲斯克(Fisker)。
几个动作下来,万向站在了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前端,还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汽车梦终于到了要兑现的时候。2015年9月30日菲斯克(Fisker)正式更名为Karma(卡玛)。
2016年12月15日,“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继北汽新能、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之后,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这一次,鲁冠球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再是万向对菲斯科的收购与整合进行顺利,并与宝马合作引入其动力系统,成功开发出了首款混合动力汽车Revero,这也是美国销售的第一款运用电力、汽油和太阳能三种动力来源的车型。
“万向系”还曾宣布,今后5-7年间,计划投资2000亿元,建设面积为8.42平方公里的万向创新聚能城,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着重要的份额。
从技术来看,整车制造一直是万向的薄弱之处,虽然在2012年电动客车就开始试运行,但一年多后发现,这批车型包括电池续航以及整车的涉水性等问题大面积暴露;同时,万向在收购Karma后,在模式上采用与美国特斯拉十分相似方式——从高端豪华车做起,再逐渐向低端渗透。
而在收购完成后没多久,Karma原有的核心技术团队的出走,给鲁冠球的“造车梦”也平添了不少波折。
这归根结底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万向向西(获取美国技术和美国市场),特斯拉向东(争取中国市场)。技术在美国,市场在中国。两者的策略都是用西方技术制造电动车,从西方市场起步,继而扩展到中国。
2016年,万向公布了在美国制造豪华电动车的计划,而同年8月,杭州萧山工厂投建计划公布时,万向内部人士表示,尚未确定生产Karma汽车,还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车型。另外,鲁冠球去年4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表示,Karma汽车在美国上市后,如果受到市场的欢迎,会考虑以进口车的方式推向中国市场。
因此,从现在到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万向在新能源乘用车方面的发展,是把视角放到美国市场。直到今年5月,万向旗下Karma汽车刚向美国市场交付了首批10台Revero插电混合车型,每台售价13万美元。
当然与特斯拉相比,万向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如果以中国市场为最终目的地,万向的路径获取过程要比特斯拉更容易。但现实的情况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已经不是任何一个新能源品牌能够比拟的。
后鲁冠球时代,万向面临的问题。鲁冠球2014年曾说:“我会把万向挣到的每一分钱都用来制造电动车。我会大量烧钱,直到成功,或者万向崩盘为止。”在鲁冠球离去后,后续的决策者是否还能有类似的决心去支持类似投入是个问题。
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依托Karma实现汽车制造梦的万向经历了增程式电动-插电混动-纯电动的摇摆。此类技术目标能否以最少的机会成本得到确定和贯彻,并尽快得到市场的验证,将变得非常重要。
据了解,第一辆国产Karma价格为补贴前30万左右,预计量产时间为2020年,但到那个时候,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都已经取消了。万向其实已经错过了中国市场的政策红利期。
同时,在品牌建设方面,如果最终万向汽车选择在中国市场上复活Karma(或者说菲斯克),那么在特斯拉面前,是否还有存活空间?尤其是在后者已经多次出现国产传闻的今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