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陷入误区,进口车24万为何中国卖到90万!

时间:2018-05-30 16:03来源:中国电池联盟 作者:程桂华
点击:

图片来源:新华社

        【编者按】:众所周知,进口车与国产(包括合资品牌)市场报价差异较大来自关税,那么会计算进口车的高价,就明白了整车税率与汽车零部件税率。
 
        欢迎投稿,联系电话:010-51489854 15340171479
 
        近日,财政部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税率降至15%,将汽车零部件税率降至6%。
 
        举例说明:三种税抬高国内报价
 
        24万元的到岸价,为何最后市场指导价却要到90万元?我们先看税费方面的影响,按照我国现行规定,进口汽车需要缴纳三种税: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且这三种税的计算有先后顺序:1、进口关税以到岸价格为完税价格;2、 消费税的计税价格是到岸价加关税;3、增值税的计税价格则为到岸价格加上关税和消费税。这其中,进口关税此次下调前为25%。
 
         消费税要按车的排气量和车种来征收,根据相关条例规定,消费税的征收标准如:进口货物的增值税则在2018年5月1日进行了下调,由17%降为16%。
 
         由于关税和增值税的税率固定,消费税中关于排量的限定就显得颇为关键。因为24万与90万悬殊较大,我们选取最大值来进行计算。假定这辆到岸价24万的进口车为中规进口车(原厂授权,4S店销售),排气量为4.0以上,且到岸时间为5月1日前,套入相关计算公式,则其所要缴纳税费为:1)关税:24万×25% =6万;2)消费税:(24万+6万)÷(1-40%)×40% =20万:3)增值税:(24万+6万+20万)×17% =8.5万;4) 税费合计34.5万,加上24万的到岸价,总共58.5万,即这辆进口汽车的抵岸价。常规而言,这个价格与90万指导价间的31.5万价差,即为运输等成本费用和国内经销商的利润。
 
        一大误区:关税=综合税率
 
        进口汽车此前的关税才25%?想必不少小伙伴都有这一困惑,因为在大家印象中,进口汽车“关税”都是50%以上甚至超过100%,为何会出现这一感观偏差?
 
        原因在于,大家印象中的“关税”其实是“综合税率”,它包含了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三个税种。
 
        先来综合税率公式:
 
        关税 = 报关价格 × 关税税率
 
        消费税 =(报关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 消费税税率
 
        增值税 =(报关价格+关税+消费税)× 增值税税率
 
        事实上,在此次关税下降之前,增值税已经先一步实行了新政策,自2018年5月1日起,制造业的增值税由17%降至16%,当时已有不少外企车企下调了车价。
 
        二大误区:降税10%
 
        此次进口汽车关税从此前的25%降至15%,下降了10%,那是否意味着7月1日以后消费者购买进口汽车的价格就会便宜10%?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谓的综合税率是由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三个税种通过一套固定的公式计算得出,关税下降势必会影响到综合税率,而综合税率的变化才是决定进口车售价的主要因素。
 
        据威尔森监测,不同报关价针对不同排量,当关税下降10%之后终端价格下降幅度均为8%(理想状态下,关税下调额度完全折算)。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零配件进口金额约2156亿元,是重要的进口商品种类。“汽车产业链国际化程度很高,国内很多合资汽车生产商的关键零部件都是进口的。降低汽车零部件关税,对汽车生产企业是利好。”赵萍表示。
 
        以关税带动价格下调
 
        报关:汽车进口环节税
 
        以一辆报关价为30万元2.5升排量的进口汽车为例,原关税为25%,需要缴纳的关税、消费税(12%)、增值税分别为7.5万、5.1万、7.2万,完税后的价格为49.8万元,综合税率为66%。关税下调到15%,需要缴纳的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分别为4.5万、4.7万、6.7万元,完税后价格为45.9万元,综合税率53%。
关税、进口环节的税收,只是汽车价格的因素之一。以在我国市场指导价约90万元的进口汽车为例,该车进口到岸价24万元人民币,关税税率25%时,关税税额为6万元。关税税额占厂商在我国市场指导价的7%。
 
        据悉,汽车进口环节税收包括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消费税为价内税,根据排量不同,税率从1%到40%不等,如排量为“1.5-2.0升(含)”、“2.5-3.0升(含)”的税率分别为5%、12%。我国增值税为价外税,税率为17%。
 
        素材来源丨中新经纬(ID:jwview 记者: 林龚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 记者:成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