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不负韶华!
从2016年的不看好,到2018年的全面布局;从2019年上半年的产能严重过剩,到2019年下半年补贴政策的逐渐退出。
泥沙俱下,魏建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或是财大气粗的豪迈,或是对企业未来走向的把控,或是整车厂对于动力
电池厂的愤怒。
总之,魏建军布局动力电池产业的航班,正式启程了。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占整车BOM成本的40%以上,关乎到整车最核心的技术和成本控制。
随着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掌控动力电池领域的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
01
7月9日,由长城绝对控股的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举行了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军动力电池制造领域。
动力电池属于高精密制造,进入门槛较高,所以绝大多数车企都不敢轻举妄动。长城是继比亚迪与大众汽车之后,全球第三家宣布制造动力电池的车企。
11月27日,位于常州金坛,产值超过130亿元,规划产能18GWh的蜂巢能源车规级AI智能动力电池工厂一期正式投产。
作为车规级动力电池工厂,其要求与传统动力电池相比具有8项优势,包括环境控制和毛刺控制更为严格、更高水平的金属异物检出率等。
常州工厂是蜂巢能源第一家锂电池工厂,且是业内首批在方形电池上采用“高速叠片”工艺并以“车规级”标准生产车用动力电池的工厂。
据了解,该工厂于去年9月份正式动工,总投资80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的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整体自动化率高达95%。
蜂巢能源在“车规级”工厂中,制定了全新的电池制程规范和工艺标准,通过导入AI智能技术,在环境控制、毛刺控制、异物检出、制程管理、设备自动化等多个维度标准提升,达到了车辆使用安全要求。
据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表示,针对车规级,蜂巢能源主要围绕环境控制、电芯安全控制、制程控制、工艺设备四方面入手,在各项标准上均较其他企业更加严格。
此外,通过大数据打造AI,实现工艺工程管控、智能质量管控、制程开发管控、设备健康管控、供应链需求管控、智能园区物流管控,满足产品出货后稳定性和寿命特征判断。
据了解,金坛工厂是全球第一家在方形铝壳电芯上采用 “高速叠片工艺”的电芯智能制造工厂。
据介绍,这类型的电池可拥有更低的内阻,更长的循环寿命,热性能更理想,能量密度更高的特点,其能量密度可提升10%,成本变相可以降10%,目前样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320kWh,大规模量产的产品能做到255kWh—265kWh。
02
蜂巢能源的产品是面向全球汽车行业客户,长城、欧拉和光束汽车都将会是蜂巢能源的重要客户之一。
此前,杨红新曾公开宣布,到2025年,蜂巢能源要在全球范围内建成120GWh的动力电池产能。
其中,在中国将会拥有76GWh的产能,此次在常州投产只是第一步,共分三期建设,本次投产的一期项目规划产能4GWh,二期项目规划产能8GWh,预计2020年年底投产,随后将进行三期6GWh产能的建设。
此外,蜂巢能源与捷威动力的合资公司在盐城还有3GWh的产能。
欧洲计划投资20亿欧元,兴建24GWh的产能,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在2020年启动,2022年建成投产。
在北美也有20GWh的产能建设意向,但截至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建设日程表。
令蜂巢能源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就是所谓的方形叠片生产工艺。一般情况下,方形硬壳动力电池主要通过卷绕技术生产电芯。
该工艺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成熟,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叠片技术来自于软包电池,优势比较明显,比如内阻低,电池容量衰减慢,不易短路和被击穿,充放电倍率高,电池容量密度高等。
蜂巢能源对外发布了多款面向未来的动力电池概念产品,分别是无钴“三元”动力电池和四元动力电池。
蜂巢能源表示,他们的无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三元811相当,材料成本可降低5%-15%,目标在2021年11月实现量产。
此外,蜂巢能源还透露,其独有的四元正极材料,性能将超越现在的三元811动力电池的性能,能量密度将突破300Wh/kg,基于四元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计划在2022年11月实现量产。
在现阶段,蜂巢能源对外公布的信息是,其第一款动力电池的电芯产品,会是方形叠片的三元811动力电池。
蜂巢能源在2019年上海车展,面向全球首发了能量密度达265Wh/kg的NCM811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即采用“高速叠片”生产方式的方形叠片铝壳电芯。
蜂巢能源计划在2020年10月,在常州金坛动力电池工厂,量产该款三元811动力电池。
03
在当前产能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自主制造动力电池的前景非常明朗。
此外,鉴于能源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挑战,世界各国已明确将电动化战略,作为本地区的产业战略重点,并制定出了严格的法规促进进程。
诚然,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非常明确。因此,动力电池制造商对于大规模地加大产能建设,是市场发展必然趋势。
但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优质动力电池的供给,是扼制所有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绊脚石。强如特斯拉和大众,都曾被动力电池逼得束手无策。就连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也曾受困于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窘迫。
动力电池行业是一个极易实现头部聚集的产业,也是一个二线动力电池制造商杀出重围难度特别大的产业。
随着补贴的大幅退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失速",而作为上游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竞争局面已由原来的“二八”分化向“一九”局面转变。
这源于动力电池对体系能力要求极高的产业,从研发到样品到最终的SOP,是需要跨越很多屏障,哪怕是能够投入到最终的量产,对制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从制造方面来讲,动力电池的制造是在微米级的材料上进行操作,无论是浆料的搅拌,还是涂抹,压实,包括后面的剪切,对工艺能力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一致性,都将影响动力电池的性能,或者是良率。
从研发方面来讲,因为钴对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钴含量的降低,使得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难度大幅度提升。
诚然,汽车制造商们,显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
如果不能真正意义控制住电动化供应链,汽车生产商电动化之路,只能是纸上谈兵。
这也是特斯拉等车企巨头,为什么要加速布局动力电池产业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可以降低动力电池制造商们的资本开支,另一方面可以在事先发现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可以预见,整车制造商与动力电池供应商的竞争,正变得日趋激烈。
博弈的方向显而易见,不断地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地降低动力电池的价格,最终推动
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平价,让
电动车彻底替代燃油车。
全球范围内的动力电池巨头,包括宁德时代、松下、比亚迪、LG化学、三星SDI,无不拥有超过20年以上的电池研发和生产经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车企进入动力电池制造业,本就已经不易。而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产品,尚未经过市场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加大消费者在选购长城电动车产品时的担忧。
当然了,只要通过市场筛选,经得起考验,未来之路将是光明的。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