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行到2019年,就锂
电池行业而言,在规模、成本,以及市场方面,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尤其是自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之后,中国在动力电池市场规模方面,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
全球凡是能叫的上名号的车企,如特斯拉、宝马、戴姆勒-奔驰、通用、日产、大众、本田、现代等外资汽车厂商,都投入了中国市场。
国内方面,如比亚迪、吉利、一汽、北汽、广汽、东风、上汽、长安、蔚来、拜腾、威马等车企的助威,就更不用多说。
诚然,有如此傲人的成绩,皆源于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给力。
当然,我国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产能相对较大,又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多种因素相加,超越日韩并不奇怪。
但在电池技术方面,如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循环寿命等指标,中国电池企业与日韩电池企业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
01 “三先锋”与“四巨头”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锂离子二次充电电池绝对算一项。锂电池的出现,彻底颠覆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以及更多的移动设备的运行,都离不开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是将电池的应用突破了极限。仅锂电电芯的生产制造,全球就已经突破2000多亿的产值。
电池产业,在商业利润的吸引之下,以及市场的综合需求之下,谁的技术价值高,谁就拥有统治这个行业的权利。
葛大爷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各行各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皆离不开行业人才的努力。电池行业,更是如此,因为这是一个对技术门槛要求极高的行业。
中国锂电行业,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
那些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被称为中国锂电界“三先锋”、“四巨头”的几家公司。
“三先锋”指:PL、TCL、ATL三家企业,即厦门宝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龙锂电”)、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简称“TCL金能电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能源科技”,可以说是宁德时代的老东家)。
“四巨头”指:BYD、BAK、ATL、天津力神四家公司,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简称“比克电池”)、新能源科技、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力神”)。
PL、TCL、ATL三家企业开创了中国聚合物电池的先锋,而BYD、BAK,ATL、天津力神四家企业则改变了中国锂电市场的竞争格局。
有人说,PL是中国锂电界的“黄埔军校”,因为它是国内最早从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为锂电行业培育了第一批锂电研发人才。
也有人说,ATL是中国锂电行业的“黄埔军校”,因为它是占到一半市场份额的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之所以能成为今日动力电池界的霸主,离不开ATL的人才培育。
还有人说,BAK是中国锂电界的“黄埔军校”,因为它曾以每年近100%的成长速度,缔造了不少行业神话,而这一切皆源于它的人才济济。同样为行业培养了不少人才。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是PL、TCL、ATL、BAK,还是BYD与力神,它们都可称之为中国锂电界的“黄埔军校”,因为今日中国锂电行业的中流砥柱,中坚力量,皆离不开它们曾经的培养。
今日在中国锂电行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有名的,没名的,大多都出自以上几家企业。“黄埔军校”之名,它们当之无愧。
02 中国锂电业:一边做市场 一边搞技术
1980年,锂离子电池由足够好先生(Goodenough)与其搭档英明男人(Wiseman)改进,研制出了钴酸锂。因而,足够好先生成了锂电界的祖师爷。
1991年,索尼率先实现了锂电池商业化,此后松下开始迅速跟进,于是奠定了日本在锂电池技术上的老大地位。
中国锂电池事业起步较晚,不过得益于电子市场需求的推动,中国锂电行业实现了一边发展市场,一边搞技术的时机。
1995年,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的王传福创建了比亚迪,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将日本不愿生产的镍镉电池转移到了中国市场。
彼时镍镉电池是自动化生产线,成本高达上千万元,王传福便用人工加自制设备替代自动化流水线,硬是血拼出了一条电池生产线。
日本的自动化生产线不足20人,比亚迪的流水线却用了成百上千个工人,愣是把高科技玩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然,比亚迪的锂电池生产模式适应我国国情,中国有的是人。
诚然,这样做电池制造成本降了下来,日本每块锂电池生产成本要4.9美元,而比亚迪只需1.3美元。这也是比亚迪迅速崛起的关键,也是比亚迪从电池,到代工手机,再到电动汽车,卖什么都比别人便宜的秘诀。
2000年,手机市场火热之际,比亚迪拿下了摩托罗拉手机锂电池订单,此后又拿下了诺基亚手机电池订单。
1997年,天津力神成立,开启国内第一家正规锂电池厂历史,专业从事锂离子蓄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国有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
天津力神由国家队掌舵,既不缺钱,也不缺人,一成立便是国内投资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锂电池生产企业。
1998年,郭春泰在马来西亚苏比拉电池公司成功开发聚合物电池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同年回国筹建了TCL金能电池。
2000年,TCL金能电池推出了中国第一条胶体锂电池生产线,助力聚合物锂离子电芯实现国产。
由于TCL电池与手机配套后,TCL业务开始火暴,于是郭春泰便从新加坡请回李因,与其搭档。但因为技术路线问题,二人产生了分歧,为后来TCL人事变动埋下了炸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难听到TCL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
2009年,郭春泰担任捷威动力公司董事长后,经过十年的发展,捷威动力已在天津建成年产1.5GWh动力电池的能力。
2017年,郭春泰带领捷威动力与悦达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在江苏盐城建设先进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扩产增效,采用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制备技术和工艺,实现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此外,郭春泰还首创了纳米陶瓷层隔膜处理技术,并已申请相关专利,该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的制造。
1999年,曾毓群与梁少康、陈棠华创立了ATL,曾毓群从贝尔实验室手中购买来聚合物锂电池专利,开始制造聚合物软包锂电池。
2001年,ATL在东莞白马的厂区落成,主要为蓝牙耳机等产品供货。
2003年,ATL成为苹果电池供应商,为iPod开发出了异形聚合物锂电池,拿到了苹果1800万台iPod供应电池的订单。智能手机全面兴起普及后,ATL又相继成了vivo、华为、三星的电池供应商。
2017年,ATL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聚合物电池生产商。
2001年,李向前创建了BAK,主要涉足锂电池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主要有钢壳、铝壳、柱壳等多种型号。由此开启了比克“搅弄风云”的光辉岁月。
比克的钢壳产品以容量大、寿命长、耐低温,以及成本优势,为比克电池赢得了国内外市场,出货量占到近七成,其中近三分之一产品销往海外。
2004年,比克年销售额达到6400万美元,实现毛利1380万美元。年均增速达300%,在以高速发展着称的深圳都是极为罕见的。
但是,超速发展对资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也为比克日后的“债务危机”埋下伏笔。此外,BAK成长太快,很多配套的软条件没能完善,致使很多中端人才相继出走。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