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时间走到21世纪20年代,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突然发现,在那灯火阑珊之处,中国已在朦朦胧胧之间,成为了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制造出了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动力
电池,也诞生了世界上最多的
电池生产企业。这一路走来,我们见过彩虹,也经历了风雨。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史上强悍的“寒冬”,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的取消和新能源财政补贴的退坡,更是打了所有动力电池生产商一个措手不及。而在此之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曾有过一段“别样”的辉煌时刻。
1 挑战刚刚开始
2014年,在国家多种政策叠加扶持效应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突然爆发,迅速崛起,一路飙升,速度令人震惊。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全面爆发,销量呈现了接近4倍的同比增速,卖出了33万辆新能源汽车,增幅达到了343%。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由此变得炽手可热起来。
中国动力电池生产商借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东风,一路“扶摇直上”,整车厂的订单接到手软。等着抢订单的客户,队伍排成了长龙。
然而,动力电池行业属于高度精密的制造产业,生产周期性又比较长,从搅拌、涂布、冷压、分切、卷绕、装配、烘烤,到注液、化成等整个电芯制造过程,生产工序何其复杂。
此外,当电芯制造出来之后,还要加工成模组,电池包,完成从上料、等离子清洗、涂胶、端板,到侧板焊接、线束隔离板装配、电池串并联等繁杂的步骤。
再之后,还需要进行各种检测,从火烧测试、震动测试,到加速度冲击测试、挤压测试等,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后续使用中,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寿命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测试才能出厂。
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下,动力电池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加上彼时专业的动力电池生产厂商太少,于是便又出现了许多趁机发财的新的“动力电池企业”。
可是,新建动力电池生产线需要时间,这些新成立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良莠不齐,造出的动力电池的质量和标准可想而知。于是,我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又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
诚然,当走过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光着屁股”的成长期后,行业自然开始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赛。
2019年7月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下跌。就连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都不能避免无法盈利的尴尬局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连下跌,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开始变得愈加激烈,目前产业已进入了深度洗牌阶段。
据统计,2017年中国还有近200家电池企业“逐鹿中原”,但截止2019年11月,只有5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了装车配套。可以说,已经拉开了“死亡”竞争序幕。
从各企业公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动力电池企业接连出现了净利润同比下跌是情况。很多电池企业面临的,已经不只是利润不增长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如何避免亏损的问题。
不仅如此,就连行业巨头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企业,都出现了净利润同比下跌的尴尬处境;天齐锂业这样的上游锂矿业巨头,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亏损(详见“【预测2020】赣锋锂业的业绩拐点与估值修复”)。显而易见,对动力电池行业而言,不止自身无法盈利,整个供应链都在遭受市场下滑所带来的阵痛。
之前很多业内资深人士预料,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无法抵御市场“寒流”,会被淘汰出局。但现在看来,恐怕不止中小型企业,巨头企业同样面临着“逼迫出局”的潜在威胁。沃特玛便是例证(详见“曾经的‘王者’沃特玛”)。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2 当行业“雄狮”苏醒之后
汽车工业电动化已成定局,动力电池产业前景可期。
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的趋近,整车厂与动力电池生产商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但是,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曾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整个行业上下游的供应链,却展开了一场“血拼”的激烈斗争。
从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的关系来看,最为焦点的势力当属合资合作成立新公司,或者车企独资建厂。特斯拉当为独自建厂的典型,丰田与比亚迪当属合资建厂的代表。
原因只有一个,整车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厂,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动力电池产能速度跟不上汽车产能的速度,车企局面太过被动。大众不得不向LG化学低头,松下冻结特斯拉动力电池产能投资,便是前车之鉴。
要想走出被动的尴尬处境,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产销量取得了全球之最的好成绩,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的扶持,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以及外国汽车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反应缓慢,未能提前战略布局,使得我国抢先了一步,现实了弯道超车,走在了行业前沿。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动。显然,拿破仑这句话,现在看来毫不为过,雄狮这个称号我们当得起。
作为汽车的诞生地,欧洲汽车工业体系不论是从制造生产,还是成品销售,都具备绝对的实力,因为人家有着相当完整的配套系统。如果将拿破仑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世界汽车工业,那么这头狮子毫无疑问会是欧洲。并且,这头狮子只是一不小心打了个盹,而不是沉睡。
现在,欧洲车企已经开始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欧洲已经是除中国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了。虽然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具有一定竞争力,但特朗普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看好,美国市场终究不能与欧洲和中国市场媲美。
3 欧盟“聚力”动力电池产业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让欧洲各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欧盟开始学习中国,也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2017年10月,欧盟多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和17家电池行业伙伴联合成立了欧洲电池联盟,旨在为欧洲动力电池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
据了解,该联盟的计划只要欧盟企业的车用动力电池研发涉及到多个欧盟成员国,成员国相关政府部门将允许对研发资金进行百分之百的补贴。未来,欧盟还会通过政策鼓励本土车企使用本土企业生产的电池,刺激本土动力电池制造商成长。这一点与中国何其相似。
2019年4月,德国和法国决定建立欧洲首个电池单体财团,其中涉及PSA、Saft等17家企业,政府向该财团拨款17亿欧元,加上企业的投资,财团的投资金额将达50-60亿欧元。
据了解,该项目在法国和德国各建一个工厂,试验工厂将于2020年初在法国Nouvelle-Aquitaine奠基。于2022年在法国建立第一家工厂,于2024年在德国建立第二家工厂。
2019年9月,欧盟能源主席Maros Sefcovic公开表示,欧洲在整个动力电池的价值链中已涌现出一些强大的工业和创新伙伴关系。
在这些伙伴中,矿产方面由葡萄牙、西班牙和捷克(锂)、芬兰(稀土)、芬兰(钴)、澳大利亚和智利(锂)等国家供应。
负极材料方面,由比利时、芬兰、德国和波兰等国家提供,而电池所需要的其他材料由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提供。
此外,电芯由则瑞典、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生产;电池组装由德国和波兰完成;电池回收由比利时、德国和波兰等过完成。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欧洲电池联盟已将1000亿欧元投资用于欧洲的电池制造,并计划在欧盟建设25个超级工厂。
虽然我国名义上有上百家汽车品牌,但真正具有能与外资车企竞争实力的,板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从市场发展来看,短期内欧洲新能源产业让中国企业先发优势冲淡了布局,但从中长期看,激烈的竞争将使迫使中国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提升技术能力。而在这个时候,在欧洲强大而又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的布局之下,汽车雄狮必崛起。到那时,市场格局,现在得画个问号。
当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被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在欧洲投资设厂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必将会成为欧洲市场布局的最终受益者。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