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欧洲、美国等地区相关产业的提速,而海外市场的巨大空间,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
电池企业选择到海外“淘金”。
11月15日,当升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与SK Inc.(以下简称“SK”)分别在北京与首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SK(或其关联公司、投资主体)以不超过30%的股权比例投资当升科技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并在韩国设立合资公司,如有必要另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发展正极材料业务。
具体来看,欧洲项目方面,当升科技拟与芬兰矿业集团及其子公司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在芬兰成立合资公司(以下简称“欧洲公司”),负责当升科技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SK拟参与当升科技欧洲公司的投资建设,投资比例不超过30%。
据悉,11月8日,当升科技宣布与芬兰矿业集团及其子公司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在芬兰成立合资公司,公司(通过其关联实体)拟持有合资公司70%股权,FMG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FBC持有合资公司30%股权,该合资公司负责当升科技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在芬兰规划建设首期年产10万吨高镍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亚洲项目方面,双方同意以共同出资的方式在韩国设立合资公司(以下简称:韩国公司)合作发展正极材料业务。就韩国公司而言,当升科技拟持有不高于49%的股份,SK为韩国公司的控股股东,拟持有不低于51%的股份。如有必要另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公司”),就中国公司而言,当升科技为中国公司的控股股东,拟持有中国公司不低于51%股份,SK拟持有中国公司不高于49%股份。双方同意未来通过韩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共同拓展美国市场业务。
产品供货方面,当升科技和中国公司(如成立)承诺优先向韩国公司供应锂电正极材料一次料产品,韩国公司承诺优先向公司和中国公司(如成立)采购锂电正极材料一次料产品,用于供应韩国和美国市场。同时,双方还同意在磷酸铁锂业务上开展合作,具体合作方式和内容将在后续签订的协议中另行协商。
公告显示,SK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是全球领先的能源化工公司,在动力电池的制造规模和质量控制水平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全球诸多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系统配套。其下属子公司SK on为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高能量密度电池,是大众、福特、戴姆勒、 现代、起亚等著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SK及其子公司是当升科技长期合作伙伴。2018-2020年,当升科技对SK及其子公司销售产品的金额分别为人民币1614.61万元、16211.21万元、83402.20万元,分别占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49%、7.10%、26.20%。
当升科技表示,公司本次与SK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融入全球优质电动汽车产业链,持续扩大公司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份额,为公司后续产品销量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为公司产能的充分释放提供有力的保障,将牢固奠定公司未来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电池企业集体海外“淘金 ”
不只当升科技,近期,有多家企业宣布海外投资进展。
11月11日,新宙邦发布公告称,11月9日,公司与Ultium Cells, LLC签订了供货合同,约定自合同签订日至2025年末由公司向Ultium Cells, LLC供应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合同金额约3.67亿美元。
Ultium Cells, LLC是LG Energy Solution和通用汽车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合资企业,主营业务为
电动车用锂电池的生产制造。
11月10日,中伟股份在公告中透露,将与境外公司合作,分别布局镍矿冶炼和电池回收。镍矿冶炼方面,中伟股份加大与RIGQUEZA在印尼合建红土镍矿冶炼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3万吨一期项目的投资,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本次产能调整后,双方合资协议合作项目产能由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3万吨调增至年产6万吨。合计项目总投资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3亿元);电池回收方面,11月10日,中伟股份与韩国SungEel Hitech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在回收利用、湿法冶金、前驱体等层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11月8日晚,龙蟠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常州锂源拟与投资机构STELLAR在印尼设立合资公司,投建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为2.35亿美元,常州锂源持有合资公司70%股权。龙蟠科技将由此而成为第一家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磷酸铁锂生产企业。
美国、欧洲、印尼成热门地点
可以看出,美国、欧洲,以及印尼成为这些电池企业“出海”选择最多的地点。
除了特斯拉,在电池领域,美国似乎没有和中日韩等国家竞争的资本。美国的联邦先进电池联合会(简称FCAB)组织撰写的《国家锂电蓝图2021-2030》指出,在动力电池四大核心材料制造方面,美国处于明显劣势,而中国拥有领先优势。
为了促进美国本土大规模制造动力电池,今年6月8日,美国能源部公布了四项措施,包括提供2亿美元用于动力电池研发,提供170亿美元贷款。
美国初创电动商用车企业ELMS于10月宣布,与宁德时代签订电池供应合同,双方探讨在美国生产电池,宁德时代将为其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组。宁德时代称,已收购了美国肯塔基州格拉斯高LSC工厂,将基于市场需求、投资环境等因素开展海外投资布局。
远景科技集团旗下动力电池公司远景动力在美国田纳西州也已经建有动力电池工厂,目前产能为3GWh,未来或对其扩产。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欧盟新能源车销量为158.87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18.9%。可以想象,由此带来的动力电池需求有多大。
按照欧盟委员会副主席 Maros Sefcovic的说法,到2025年,欧盟汽车制造商将完全使用本地生产的动力电池。欧洲也将借此机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为此,欧盟将斥资240亿美元资助成员国进行电池产能的建设。
7月1日,远景动力与日产汽车共同宣布,远景动力将为日产汽车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提供电池。同时,远景动力将在英国桑德兰市投资4.5亿英镑建设英国首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gigafactory),生产最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能量密度提升30%,具备更强的续航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该工厂一期规划产能9GWh。
远景动力表示,根据规划,该超级工厂到2030年产能将达25GWh,并具备实现35GWh的扩容潜力。
9月16日,宁德时代宣布,公司已与巴斯夫欧洲公司在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领域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包括正极活性材料 (CAM) 及电池回收,旨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电池价值链,以推动宁德时代在欧洲的本土化进程,并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目前,宁德时代的首家欧洲工厂正在德国建设中,旨在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本土化生产,标志着宁德时代正加快为欧洲客户及消费者打造本土供应链的步伐。
不只是宁德时代,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动作频频。孚能科技2018年启动欧洲生产中心项目;比亚迪宣布了欧洲工厂计划;去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萨尔州建立一座年产能24GWh的电池工厂,项目总投资20亿欧元;今年7月,国轩高科收购博世集团德国哥廷根工厂,建立其在欧洲的首个新能源生产运营基地,同时与大众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作为技术支持方协助大众集团在德国萨尔茨吉特建设电池工厂。
资料显示,镍在动力电池中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预计到2040年,全球镍资源30%以上将用于动力锂电池。而印尼红土镍矿年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更是全球镍资源最大储备国。
印尼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内镍供应链。为此,该国正专注于从矿石提取化学物质、制造电池,并最终制造电动汽车。
早在去年底,就有消息称,宁德时代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印尼当地建设一座锂电池工厂,工厂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
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毋庸置疑,国内电池企业在海外办厂有着很多有利因素,包括强大的供应链,产品和技术领先,规模化效益等。
据了解,海外市场需求占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量的2/3,一些外企要求采购链里65%的价值在本土,这意味着出海成为一流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必经之路。这对于电池企业推进全球化战略,保障关键资源供应,降低成本等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看似风光的国际化背后,也面临不小的风险和挑战。
例如,海外的碳排放要求更为严苛。2020年1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新的电池法规,要求从2024年7月1日开始,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可充电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才能投放市场。
同时,欧洲委员会还提议对回收材料的含量以及回收期结束时电池的收集,处理和回收制定新的要求和目标。
国内电池企业在海外布局的挑战还有:政治环境、基建、专利纠纷;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差异等。毕竟国内和国外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这都需要去面对。
(责任编辑:子蕊)